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
学者潜心孔孟,必求其门而入,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。颜、曾之后,子思以《中庸》传孔子之学,为孟子所传承,子思述孔子之意,而孟子传乎子思者也。
赞赏胡宏《知言》是力行所知,亲切至到,可以使学者造高深之无极,体用该备。《敬斋铭》论及敬、安心与传学的双重意义,夫敬者,宅心之要而圣学之渊源也。自伊洛以来至于今未百载,当时见而知之者,固不为无人。先生发端之功,顾不大哉。张栻实为朱子诤友,曾对朱子思想、修养及政治主张有着严肃批评,并非如今人所谓随朱子脚跟转也。
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《孟子》一书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,发挥天理,遏止人欲,深切著明拨乱反正之大纲也。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性是善的,但从道德属性论述人性却是他的一大特点。
这样看来,无论从性还是从习来讲,人类的这种天然潜质和学习能力都是普遍的,没有阶级、族群等方面的差别。及至识,若值善友,则相效为善。其说:‘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,性一也,何以言相近?曰:此只是言气质之性。日生,则乍息而乍消矣。
对于性与习的关系,张载从其气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论述:褊何以不害于明?褊是气也,明者所学也,明何以谓之学?明者言所见也。一为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(《阳货》)。
王充根据孔子上智与下愚的论述认为性相近也讲的是中人之性。只有在承认性是善的情况下,性相近说才是成立的。孔子曰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,性则宽褊昏明名不得,是性莫不同也,至于习之异斯远矣。二是强调个体在习惯培养方面的主动性,舍弃了君王的作用。
从《论语》及相关材料来看,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,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。若纣为炮烙之刑,盗跖日杀不辜,肝人之肉,此则生而性与人殊,亦如五官百骸人之所同,然亦有生而不具者,岂可以一而概万乎?故终谓之性善也。在一家旧释的作者看来,善恶是就人事来讲的。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,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,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。
情近性者,何妨是有欲?若逐欲迁,故云远也。孔子曰性相近也,若全同也,相近之辞不生。
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(《公冶长》)。三是强调后天本性与天命(天性)的一致性。
予也,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孔子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,会妨碍礼乐,守一年孝就可以了。若是气质,则如《礼记》所云刚柔轻重迟速异齐,不待习而先相远矣。故孔子曰: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。在情违背性的要求时,可以说与性不一致,因此可称作远。从现有资料来看,最早从性习关系讨论人性的是《逸周书·常训解》:天有常性,人有常顺。可以说,不同时期对于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的诠释虽然有不同的面向,但在某种程度上都揭示了其某些方面的特征,并且同时也掺杂了时代和个体因素。
如俗言性急性缓之类,性安有缓急?此言性者,生之谓性也。王夫之认为,气质之性与天地本然之性指的是同一种性。
既然能使情端正的原因是礼仪,那么性为什么不是善的呢?可知这一看法还有不太圆融的地方。与前引刘向所说一样,这里也强调了周围环境对君主的影响。
《诗》云:诒厥孙谋,以宴翼子。 在《论语》中涉及性的论述只有两条:一为子贡曰: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。
修己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诸。韩愈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是矛盾的,以前的人没有能够明白二者的真正含义。但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,因为其心里是不会过得去的。若穷理尽性,则非《易》莫能穷焉。
正因如此,对于性相近的历史诠释也不尽相同,这也造成了我们对于性相近说认识的另一层困难。按照性其情的说法,性只有在善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性其情的正当性。
好恶无节于内,知诱于外,不能反躬,天理灭矣。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,习于恶则为刚恶。
情是起欲动彰事,故曰成也。人俱禀天地之气以生,虽复厚薄有殊,而同是禀气,故曰相近也。
因此,孔子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属性的重要性,其说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否则天下大乱、灾异频现。他还用火和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。当然,要真正理解性相近说,除了历史诠释外,我们还需要结合《论语》和其他相关材料。
李翱虽然引用《周易》来解释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,但不难看出其与皇侃引用范宁、一家旧释的说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用词上都非常接近,应该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。圣人之下,人性千差万别,会随着后天的习惯、习俗而变化,所以,孔子说困而不学等都不过是勉励之辞而已。
顾氏还引用同时期卫嵩之说来说明这一观点,其说:曲沃卫嵩曰:‘孔子所谓相近,即以性善而言。孔子言性相近,谓其禀受处不相远也。
使性若水,可以水喻性,犹金之为金,木之为木也。习指人从胚胎到婴儿这一时期所受环境的影响,主要指不好的方面。